前往主要內容
俄烏戰爭 牽動世界變局

全球化裂解

全球供應鏈重組 中國製造PK東南亞製造

文/科技組

在地緣政治變化之下,直接刺激科技業的短鏈效應成形,IT產業首當其衝,紛紛赴東南亞布局、以提高供應鏈生產彈性。

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認為,在風險管控思維之下,必須要策略性地把生產分散到台灣和越南。佳世達在越南河內以南的河南省投資建置了很大的廠區,並且帶了將近20家夥伴一起去,積極取得國際品牌客戶認證,接下來要加快速度把生產分區分流,滿足歐美等客戶的需求。加速對越南廠布局,規劃未來兩、三年把大約三分之一的產能移去越南生產。

▲ 美國總統拜登力推晶片法案以促進美國半導體生產,圖與英特爾首席執行官基辛格2022年初在白宮會面。圖/美聯社
▲ 美國總統拜登力推晶片法案以促進美國半導體生產,圖與英特爾首席執行官基辛格2022年初在白宮會面。圖/美聯社

長期戰略目標來看,國際上分為G1、G2兩大陣營,G1以美國和歐洲等國為首,G2陣營包括大陸、俄羅斯、印度等。特別是大陸內需市場大,蘇州生產基地營運規模大,足以依靠大陸和其陣營需求支持。越南到美國運期長、運費也增加,越南運往歐洲和大陸差不多,因此會把出到歐洲、東南亞的產品移往越南。在台灣生產的則是以美國政府標案以及軍方產品為主,包括一些美國政府不允許採購中國製造的產品。

▲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與民主黨同僚,鼓勵更多半導體公司在美國建立晶片工廠。圖/美聯社
▲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與民主黨同僚,鼓勵更多半導體公司在美國建立晶片工廠。圖/美聯社

中美貿易戰難落幕 高科技鏈早已撤離大陸

實際上,高科技供應鏈早在中美貿易戰開打後便陸續發生,會被課徵高的產品,如網通、藍牙耳機、智慧音箱等,早已陸續移出中國生產。比如說,廣達就為了Google而將智慧音箱主要產地遷移至泰國廠,連中國廠商立訊、AAC為了因應關稅,也都將AirPods產品線產地轉移至越南。

隨著中國「戰狼」形象愈發鮮明、世界對中國肆無忌憚地竊取商業機密與不信任感越來越高,比如說Space X便下令供應鏈不得在中國生產,即便是Space X旗下非國防用途的低軌衛星通訊Starlink,不需聯網的家用接收端電源供應器也同樣不得在中國生產,代工廠如群電便因此將產地轉移至泰國。

清零、限電頻上演 電子代工業跟進移轉

俄國侵略烏克蘭以來,電子代工中下游的供應鏈並沒有為此做出更多的調整,反而是中國先是為了抗疫而讓大上海地區停擺近兩個月、後有四川限電,讓戴爾重新要求代工廠在中國以外的地區設立產線。

而iPhone產線則早在2020年就因為印度政府推出高額的獎勵計劃PLI(Product-Linked Incentive),在蘋果要求下,和碩赴印度設廠,早就在印度有手機代工廠的緯創、鴻海,廠區規模也擴大,雖然受到兩年多以來的COVID-19疫情影響,導致蘋果代工夥伴們的印度廠產出進度比預期慢,但可以確定的是,今年iPhone 14系列推出後,不僅iPhone在印度的生產量將會比往年大幅拉高,新機也會幾乎同步在印度廠生產、出貨,不再如往年一般要等好幾個月才會在印度廠出貨。

此外,俄烏久戰不下,停滯性通膨的疑慮與日俱增,被視為電子業景氣氣候站的特化材料通路商崇越電董事長潘振成在第一時間就憂心忡忡表示,受到通膨及俄烏戰爭影響,民生必需品包含能源及糧食的價格都出現大漲,在消費者實質可支配所得沒辦法增加的狀況下,勢必會排擠到消費性電子的支出,特別是低階的手機、NB、藍牙耳機及穿戴裝置等的需求恐因而銳減,再加上大陸進行封控,導致供應鏈、物流、訂單失序,影響幾乎遍及所有產業。

科技業對移轉生產看法重點。圖/工商時報

產業轉進東南亞現象 明後年繼續發酵

至於PCB產業,目前主要生產基地還是以中國為主,但不論是因應客戶要求,還是主動想分散產能過度集中的風險,近年聽到回台或是去東南亞的規劃越來越多。

目前台廠PCB供應鏈中,泰鼎、敬鵬、競國在泰國設有產能,精成科在馬來西亞,臻鼎在印度有軟板後段模組廠;新公布的業者如台虹為布局汽車產品,去泰國設廠,台光電、聯茂也都宣布規劃在東南亞設廠。

PCB設備廠指出,未來是中國製造與東南亞製造兩大區塊,中國當地有新的擴廠需求,但東協是新經濟戰場,包括台灣、日本、韓國、奧地利,都積極在東南亞有大動作,明顯看到東南亞的設備需求升溫。工研院IEK亦指出,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東南亞生產比重有越來越高的趨勢,產業外移的現象,預期在明後年會陸續發酵。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