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族重返校園 激盪青銀共融的學習火花
不為文憑,只求追求人生意義,而學校除提供學習場域,也試圖創造能汲取年長智慧的平台
2024.3.29 / 侯享、樊德平 專題報導
今年大學學測的宜蘭考場,躋身在一群20歲不到的年輕人中,一度還被誤以為是考場的監考人員的黃林煌,今年62歲。他喝過洋墨水、擁有陽明交通大學傳統醫學博士學位,曾任駐非洲史瓦帝尼大使館參事、衛福部中醫藥司司長,現任基隆醫院的中醫主治醫師。
「之所以想念大學,是希望提供學習上沉浸式的體驗。」黃林煌說,自己雖是個醫師,但沒忘記從小就喜歡的美術,特別是畫畫,年屆退休時,他把回到學校就讀美術系,當作給自己退休的禮物,「到台灣最好的美術系就讀,是最好的安排。」
因念研究所過於辛苦、坊間美術課程只是點到為止,且參加社區大學或看展覽偏向個人的日常行程,相較之下,如果能到美術系就讀,一來可以接觸到師生各種不同的創見、想法的發揮,二來不同的人物對於繪畫的感受,也是另一個他所嚮往的層次提升。他很快樂地決定,走上考場!
享受學習 成為退休後最快樂的事
黃林煌並不是唯一的高齡大學生,前大葉大學校長顏鴻森是在70歲那年報考,成功錄取東海大學中文系, 這是他在60歲那年做好退休的決定。至於如何規劃生活,思考許久後決定報考大學,再次進入學習的殿堂,對他而言,享受學習是最快樂的一件事。
顏鴻森定義的退休後生活,可以分為兩階段,「當我不能開車也無法自主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就是終老階段的開始;在此之前,要充分的享受人生,再念一次大學就是享受人生的方式。
之所以選擇中文系就讀,其實是有典故的。顏鴻森年輕求學時,大約是1950年代,當時台灣的學者很多是從大陸過來,非純西方教育體系培養而成,本身的專業領域養成過程許多是從古代經典上得來的知識,換句話說,擁有閱讀古代典籍能力,是老一代學者們培養專業能力的基礎。顏鴻森雖受西式教育,但研究機械專業時,也接觸過古機械的發展脈絡及原理,為進一步從古文獻的寶藏中發掘知識,引發他深耕中文古文獻的想法。
顏鴻森舉例,他很佩服寫過「歸田賦」的東漢大文學家張衡。張衡製作的地動儀,應該是世界上最早感測地震的儀器,此類的儀器古籍裡皆有提及,但如何細讀其運作原則,需要熟悉古文,才能加以解讀。這件事他一直放在心上,於是就報考大學並順利錄取東海中文系。
求知慾 埋下退休後再學習的種子
在浩瀚經典中找尋科學知識,也與多年前華梵大學的一次邀請有關係。回憶當年應邀到華梵演講後不久,創辦人再度找上他,希望了解「佛經裡面是否有力學?」,他不時思索這應由學佛的人來了解力學,還是由力學學者來解讀佛經比較合適?於是在把佛經擴大到古代經典後,念著念著,有一天,在閱讀《太平廣記》時,發現以前看不懂的內容,突然都了解了。那種震撼,讓他心中埋下退休後再念中文系的種子。
「當一個人不再為了學位、不為了錢、不為了工作,而是為了完成自己人生,可能是最後幾個重要意義的時候,學習動機是很強的。」華梵大學校長林從一說。
林從一認為,現代學習環境中,對老師最大的懲罰,是「學生的冷漠」,對老師最大的鼓勵,是「學生認為學習仍富意義」,華梵大學佛教藝術系曾有高齡的同學,對老師分享他完成的作品後,感到完成很重要的人生意義,「一個老師聽到學生這麼說,其實連老師都活過來了!」
此外,亞東科技大學校長黃茂全也表示,教育部的樂齡大學計畫,補助大學校院推動短期學期制學習計畫,讓高齡者進入校園,提供學習場域外,也試圖創造能汲取年長智慧的平台,「因為這裡面高手太多了,有老闆、有教授、也有很多公務人員,他們深藏不露!如果能夠把他們的經驗跟學生的專長,結合在一起,共創出不同的火花,不是很好嗎?」
重拾課本 讓自己變得更年輕
「原來覺得說退休之後,就開始過老年生活,沒想到竟然能夠重拾青春的活力。剛開始有心理障礙,因為要跟一般的大學生一起上課,很怕跟不上,但來了後就有動力,覺得自己頓時變年輕了!」路麗珠說。
現年65歲的路麗珠,透過華梵大學佛教藝術系的獨立招生管道進入校園,每周五天都住在位於石碇的校園宿舍,周末才返回新竹陪伴家人。
「來到這裡,我真的感受到我是一個學生,過去是什麼都不重要,爬樓梯一樣照爬,上廁所一樣照蹲,拿著臉盆去洗澡…」路麗珠的同學、66歲的李宏雀說,這是她從沒想過的大學生活。
高齡大學生 體力是最大挑戰
告別自己長久以來生活慣了、舒適的家,住進宿舍,跟一般學生一樣進公共浴廁梳洗,得習慣校園裡普遍以蹲式馬桶為主的廁所,跟著大家趕課堂、在教室間來回奔波。體力,成為高齡大學生的最大挑戰。但她們仍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將課程從早上八點排到晚上,晚上還參與社團活動。
「我當自己是18、20歲的同學,一起去學習。」路麗珠說,有時為了趕交作品,熬夜也是家常便飯,最近為了3月份要展覽的壁畫加緊趕工,「用具就攤在桌上,都沒有力氣收了」,同為高齡學生的室友「真的就是藝術家」,一旦作畫專注起來,不到深夜兩、三點沒有辦法停止。
另一位佛藝系大三學生、55歲的鍾麗霞為了作品通宵趕工,相比年輕時的自己,「雖然體力沒有以前好,願意投入在功課上的時間卻更多了,因為這個過程可以得到非常大的樂趣。」
鍾麗霞從剛入學只有排一周兩天的課,一路增加到三天、四天,到現在可能連周末都待在學校,學習幾乎占據她生活80%的時間,老公比以往負擔更大的家庭責任,她也會跟同是大三生的小女兒較勁課業成績,這種學習的動力,也為家庭注入正向的力量。
林從一認為,高齡同學知道為什麼來學,他不一定要畢業,可能學了兩三年之後,身體變差啦、錢的因素等而中止,但也不care,因為不是來拿學位的。
多元課程 有助於跟社會接軌
從電子製造業外商企業退休的梁學裕,60歲退休至今11年,每年都參與亞東科技大學的樂齡大學,因為他認為,在家上網、看電視、看書所得資訊有限,多元的課程能激勵並規劃生活、還可以與社會接軌。
66歲的陳季玉已參與亞東科大樂齡大學8年。她認為最大收穫是,以往較少接觸遺產稅、保險、金融信託等方面的知識,認識失智、營養補給等健康方面的課程,幫助也相當大。「在學習當中,是在訓練大腦的刺激,活化大腦。還有,能走出來,就表示身體是健康的,至少在身心方面,你是敞開的。」
據教育部《110年度成人學習調查報告》顯示,台灣成人整體參與正規與非正規學習比例為43.96%,其中,55~80歲成人參與的比例則為30.38%,相比13年前、2008年的19.78%,每年逐步成長。
華梵大學佛藝系 深受高齡學生喜愛
華梵大學目前有將近四分之一、50歲以上的高齡學生,林從一說,由於少子化、招生率低,5年前華梵整併系所、獲教育部許可開放全系所獨立招生,吸引更多元的學生加入,其中佛藝系特別受高齡學生喜愛,系上學生平均年齡55~56歲,最高齡的學生將近80歲。但他坦言,「四分之一幾乎是上限」,畢竟目前社會對大學的理解仍以18歲年輕人為重,若校園裡大部分是熟齡同學,社會可能會對學校產生刻板印象。」
面對高齡者進入大學就讀,林從一則指出兩大難題:一、目前學制設計並不很友善,高齡同學多要透過傳統考試制度,與年輕學生競爭,相對困難;二、排名前幾名的熱門學校,因為社會壓力、家長壓力,很難開放給熟齡學生。
黃茂全也說,大學場域不能只著重大一到大四,應包括全齡學習、推廣教育、熟齡教育,讓教育更多元。他曾與台藝大校長交流過,相較亞東這種都是工科的學校,台藝大全是藝術相關科系,更受銀髮族喜愛,可以邀請他們重新回校園畫畫、學音樂、學唱歌、學心靈創作,你可能是太空博士、機械博士,可以將專長再結合藝術,再發揮出來,這樣學校的發展潛力無窮啊。
顏鴻森也認為,重返校園前所需經歷的入學考真的很困難。如果在現有學制之下,針對長者重返大學,建議能適度加分,並予特別增設員額,作為不占原本學生員額的鼓勵措施。透過制度的改善和優化,讓大學進一步成為高齡者的快樂生活新選項。
高齡大學生的學習筆記本
高齡生 | 感想 |
---|---|
路麗珠 65歲 |
●走出來以後,才發覺這個社會是非常友善,當自己是18、20歲的學生,完全沒有學分壓力,只是對自己的一個肯定。 ●退休生活是個新的開始,不要認為自己老了,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活動,勇往直前! |
李宏雀 66歲 |
●過去執著在家庭跟家族中的角色,擔心小孩一把年紀了還不結婚,來到學校後,認識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事情,發現其實人生有很多不同的選擇,不用活在同一個框框裡。 ●只要你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怎麼過都好,就是盡力,然後開心。 |
鍾麗霞 55歲 |
●這年紀不容易透過買東西、逛街去得到快樂,來到這裡學習真的讓我覺得很開心。 ●以前讀大學完全思考的是就業問題,現在完全是為了自己想要的,就是全心體會到快樂與深沉的自在。 |
梁學裕 71歲 |
●受益最大的是幫助自己跟社會接軌,感覺優化了自己。 ●如大家能在退休前去接觸這些課程資訊,對於退休以後的想法,會有很大的改變。 |
陳季玉 66歲 |
●年輕時的學習是為了升遷,現在純粹是充實自己,讓自己快樂。 ●同時訓練、活化大腦,延緩退化,能在多元的的環境裡學習是退休後非常重要的事。 |
黃林煌 62歲 |
●念大學,是希望提供學習上沉浸式的體驗,就讀美術系當作給自己退休的禮物。 ●念研究所過於辛苦、坊間美術課程點到為止,社區大學或看展覽偏向個人的日常行程,如能到美術系就讀,可接觸到各種不同的創見、想法,不同的人物對於繪畫的感受,也是另一個他所嚮往的層次提升。 |
顏鴻森 73歲 |
●退休後生活分為兩階段,「當我不能開車也無法自主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就是終老階段的開始,此前是要充分的享受人生,而再念一次大學就是享受的方式。 ●中文能力的培養,擴大閱讀古籍的能力,有助於在浩瀚的古代的書籍裡,進一步的發現更多的科學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