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大缺工時代 人才去哪了 掀開青年就業悶鍋

就業失衡困境

高學低就 甩不掉的就業緊箍咒

長期以來,我們是否欠缺勇氣去面對教育政策僵化、企業以低薪用才觀念的落後、社會價值觀與新世代鴻溝擴大、甚至是家庭期望左右青年選擇,導致青年就業問題日益惡化與難解?

世界各國全力拚經濟,期使動能復甦,台灣亦然,但擺在眼前的問題是,青年就業問題並非全與疫後產業變化有關,在各行各業大聲疾呼缺工之際,「人才都去哪裡了?」成了自相矛盾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大學窄門放寬,「高學低就」日趨普遍,這與缺才缺工也有了直接的關聯。為踏入就業市場的青年世代,其學歷、學習的技能與從事的職位,也愈來愈不符合自身期待。

企業缺工嚴重,大學畢業生卻很容易失業,以20到24歲年齡層的失業率來看, 台灣於今年4月已來到11.37%。專家提醒,要解決青年就業失衡的問題,企業該更努力,別再以低薪用才、升遷制度不透明的方式,讓此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各國青年失業率

中國 台灣 美國 新加坡 歐盟 韓國 所有國家及地區
中國
9.710.7312.6912.4413.1620.4
日本
3.673.944.644.564.234.30
台灣
11.5411.8811.6112.1111.9711.37
美國
8.68.415.29.78.16.5
新加坡
8.657.6810.589.127.35.9
歐盟
16.715.617.616.615.113.8
韓國
10.510.410.58.57.05.4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3 Apr
點按各國名稱可觀看數據
0% 5% 10% 15% 20% 25%
歐盟台灣韓國中國新加坡美國日本
各國青年失業率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中國國家統計局、新加坡人力部、Statista、OECD、Macrotrend 單位:年增減(%) 年齡區間:除美國16~24歲,其餘15~24歲

大陸今年5月失業率續創歷史新高,來到20.8%,這震驚了大陸政府,亦讓經濟學家示警,高學低就、青年選擇躺平的現實,已撼動其社會價值觀及穩定。而在歐盟,青年失業率在4月達到13.8%,雖略有下滑,但各國差距甚大,以服務業為主的國家情勢仍然嚴峻,在台灣,4月青年失業率為11.37%,較上月下降0.6個百分點,但仍持續雙位數成長,且高於亞洲大多數國家。

事實上,台灣疫後經濟表現並不差,2021年台灣GDP成長創高來到6.53%,2022年雖不保3,但人均GDP已超車韓國,惟與經濟成長不一致的是,2021年台灣工業及服務業受雇員工全年薪資中位數為50.6萬元, 平均數為67萬元,顯示有一半的受雇員工全年總薪資低於50.6萬,且因低於平均數人數比率達到68.31%,意味著有68.31%的受雇員工收入未達平均年薪,比率創下歷史新高。

近年台灣經濟成長率與人均GDP

32,75632,756
2.352.35
人均GDP經濟成長率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人均GDP︵以美元計︶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經濟成長率%
8 7 6 5 4 3 2 1 0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 整理:于國欽、數位編輯

近年來薪資中位數與平均數

10年來薪資中位數與平均數平均數中位數低於平均數的人數比率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中位數&平均數︵萬元︶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低於平均數的人數比率%
73 72 71 70 69 68 67 66 65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 整理:于國欽、數位編輯

不禁要問,若經濟數據表現相對亮眼,為什麼反映在薪資上讓人感到這麼無力?

接受工商財經網專訪的受訪者中,4位是Y世代,2位處於Y、Z世代的交接邊緣,他們自畢業後好不容易各擁一片天,但論及台灣的青年就業環境,有人表示「高工時、低薪」讓從事與所學相關的同學已寥寥可數,也有受訪者回顧周遭,感嘆不少人薪水不高,但被公司用到拿命來換。

疫情影響仍干擾著全球,中小企業的經營仍未完全脫困,所謂的大轉職潮還在持續。從當事人受訪中,可見到他們都是在確認什麼對自己是重要的事情後,才得以進一步發揮本職學能以成就自我價值。我們要努力讓青年就業環境變好,要深入探討的不是單方面問題,首先,先別讓生計考慮,那麼輕易得成為青年們不得不的唯一選項。 閱讀全文

畢業後,你喜歡現在的樣子嗎?

受訪青年
受訪青年
受訪青年
躺平有理

透視陸青就業困境 學歷是下不來的高台

「想找份與專業匹配且喜歡的工作,等吧!」湖南女孩小草(化名)自中學畢業便赴歐洲讀書,畢業後隨著丈夫來到台灣,尋得一份教育產業的工作,但回頭看看當年一同拚搏的大陸同儕,大多在畢業後續留歐洲,只因回國就業,是另一場硬仗的開端。

根據大陸官方數據,2023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為4.5%,相較去年全年的3%似乎回溫,目前預測第二季成長將持續回暖,但疫後經濟前景不明,加上外部情勢日益複雜,即便大陸官方強力執行擴大內需政策,期能提振經濟動能及社會信心,但看似就業市場不缺人才,也不缺工作的就業市場,卻已敲響警鐘,最新數據顯示,5月大陸16~24歲青年失業率再創高峰來到20.8%。瑞信的首席中國經濟學家王一指出,大陸青年學到的技能與現有崗位所需的技能並不匹配,使高失業率已成結構性問題。

談起當前大陸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小草的語氣中交織著擔憂與無奈,她以在大陸就學、求職的表弟(Z世代,90後末端)為例,「他念的是電腦專業,就業理應不難,但遲遲沒進展。主要是他就想找個與專業匹配的體面工作,不願意只是餬口飯吃。」

大陸的社群平台上,近來吹起一陣「孔乙己文學」的風潮,高學歷青年紛紛以魯迅筆下窮困潦倒、卻又放不下讀書人身段的「孔乙己」,道出矛盾與悲觀。 閱讀全文

近五年大陸失業率統計

16-24歲全年齡25-59歲20.8%5.5%4.1%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MAY
經濟成長率%
25 20 15 10 5 0
失業率%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

學用落差難解

台灣高學歷基層勞工比率 21年大增5倍

常聽到人們說,都讀到研究所了,怎麼還做這工作,薪水怎麼這麼少?隨著大學窄門放寬,這類「高學低就」的情況日趨普遍,依主計總處估計,2001年具大學以上學歷而從事基層勞力工作者只有2萬,占117萬名大學以上學歷就業者僅1.8%,2022年此一比率升至11.3%,21年來已提升5倍之多,愈來愈多高學歷者只能找到基層勞力的工作。

高學歷可支配平均所得中位數 大學以上學歷從事的工作占比

也正因為高學歷者投入基層勞動工作者愈來愈多,他們的收入也不高,依家庭收支調查,1995年有研究所學歷者每年可支配所得的中位數是84萬元,歷經二十多年,於2021年只微升至88萬元,若以物價指數平減,高學歷者的收入非僅沒有成長,還大幅倒退。至於大學學歷者的處境更慘,其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由1995年的63萬降至2021年的53萬,如果以薪資變化來衡量「高學低就」,多數高學歷者的處境確實是如此,而且情況未見改善。

何以會有這個現象?主計總處官員表示,原因是1990年代初期廣設大學,台灣於1990年只有41所大學(大學及獨立學院),隨著廣設大學的政策,2000年已倍增至127所,近年雖有私校退場,仍達137所,由於各大學廣收學生、研究生,高學歷人口由過去鳳毛麟角,變成過江之鯽,在僧多粥少之下,失業率自然扶搖直上,去年大學以上學歷者的失業率4.7%,遠高於平均失業率,即使找到工作了,也常有高學低就的情況。

每年高學歷畢業人數 四十年來高學歷就業人數

依主計總處估計,大學以上學歷者的工作屬「專業人員」的比率正逐年降低,2001年達36.2%,去年已降至27.9%。相反的,屬基層勞力工作者去年已升破50萬人,大學以上學歷就業人數占比達11.3%,比2001年的1.8%,已經提高5倍之多,高學低就的情況日趨嚴重。 閱讀全文

65%未來工作仍未知 教育不應淪產業附庸

5年前,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曾有一份估計說:「今天讀小學的兒童,日後長大所將從事的工作,65%目前還不存在。」若這項估計是準確的,現在青年人到底要讀什麼科系才能在日後找到好工作,不至於「高學低就」,看來仍無答案,因為我們還不知道這些工作機會在哪裡。

如果大學只是表面上開了許多新鮮、熱門的科系,而老師沒有熱情,學生沒有學習動力,又有什麼用?大學本非職業訓練所,如此追趕產業發展,忽略大學教育的本質,實為本末倒置,更重要的是,如此所造就出來的學生其視野能寬闊嗎?其思想有創見嗎?其對人生宇宙的意義能領悟嗎?

在教育與產業發展這件事上,教育須有其獨立性,不應淪為產業的附庸,當我們把教育熱情發揮到極致,學生邏輯變好了,不論產業再怎麼變化,即使100%的工作仍屬未知,來日新工作出現時,邏輯好的人仍會有出色的表現,絕不至於高學低就。 閱讀全文

政策銀彈

就業獎勵頻出 學者:關注低薪更重要

近20萬大學畢業生6月魚貫踏出校園,有的待在家不急著找工作,有的往服務業尋找非典型part timer工作。但少子化、產業缺工,青年畢業為何仍會失業?勞動學者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認為,青年愈來愈會挑工作,政府政策能引導或改變的相當有限。而仿效日本內訂制度,讓年輕人在畢業前先找好工作,及畢業前赴企業實習,都是解決青年失業的做法。

不過,辛炳隆更關心的是,青年就業面臨的低薪及職涯發展問題。很多年輕人一方面抱怨低薪,但找的工作又不好,大多是低薪或成長路徑不是太好的,例如餐飲或休閒服務,10年後薪水不會成長多少。

為解決低薪問題,「投資青年就業方案2.0版」有一策略是「增人才」,就是引導年輕人才進入國家重點產業。辛炳隆說,產業政策與產業結構,近幾年大不相同,政府調整產業結構,聚焦在5+2創新重點產業,及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成立半導體學院等,政府政策愈來愈聚焦在特定產業,且產業之間的薪資差距愈來愈大,「年輕人若要避免低薪,就要選對產業。」 閱讀全文

歐洲經驗

搶救尼特族 歐盟四管齊下助就業

歐盟國家於2020年10月的理事會中,承諾實施「強化青年保障」作為青年就業支持總體計畫:搭起邁向下世代工作(Youth Employment Support: a Bridge to Job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的一部份。

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萊恩親上火線,向所有成員國30歲以下的青年們承諾:提供優質的教育,也有在職訓練或回流教育的支援,而學徒制、市場實習都會擴大,要讓失業或離開正統教育四個月內的歐盟年輕人,都能重新回到就業市場。

歐洲年輕族群失業率變動

歐盟執委會估算,尼特族在COVID-19大流行之前已顯著減少170萬名,此外有超過2,400萬曾經在青年保障計劃中註冊的年輕人接受就業、繼續教育、學徒和實習機會,讓歐元區青年失業率曾於2020年降至14.9%的歷史新低。 閱讀全文

人資逆轉思維

企業用才制度該透明化 別讓員工忍辱吞金

資誠人資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林瓊瀛

林瓊瀛

Baby Boomers世代
現職:
資誠企業管理顧問公司 執行董事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暨聯盟事業 人資長
學歷:
美國愛荷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MBA)

疫情解封之後,從傳產到科技業「缺工、缺人才」情勢更嚴峻,除了少子化及產業變化影響之外,學用落差及低薪、企業因應新世代的轉型等議題似成為勞動力市場最難解的問題。資誠人資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林瓊瀛說,「落差,其實都是純企業主觀點。」且企業動不動強調「即戰力」,這個字眼最令人痛恨。

針對現今的學用落差,他指出,所謂「mismatch」,企業要擔負一定的責任, 而技職系統跟高教系統的問題是一致的,現今大學錄取率是90%以上,終究要面臨政府政策要怎麼引導。以產業變化而言,在競相追逐熱門學科、熱門產業時,也要想到產業每年速變,如前幾年很紅的元宇宙,如今也消風了。

林瓊瀛表示,趨勢一直在變,如果迷失在搶攻熱門科系,一旦不適性就導致發展堪慮, 且反觀十幾年前的熱門科系,與現在熱門科系已是天差地遠。整體而言,在畢業季時最大的提醒就是,「不要一窩蜂」。

人資是最該進步的,要指望年青人進來做到退休,基本上是緣木求魚。以前大家會嫌,一年換好幾個工作太跳、穩定性不夠。現在年青人一、兩年的資歷,如果可以累積不錯的學習與資歷,當然選擇用腳投票,自己就幫自己加薪,這是趨勢不可擋。

回過頭來問,企業留才的主張在哪裡?不能只是說要終身聘用,從設計工作、人才聘用門檻的選擇,一直到對於給員工的價值主張與留才的策略是什麼,這些都要想清楚。太多人說三道四說,年輕人草莓族不耐操,其實都是用舊價值思考,都是不對的。

我們只有去順應整個勞動力結構的改變,現在的組織,都面臨到老中青三代共存,人力資源不管是政策、程序、彈性上,其實都要去關注到這三個不同的世代。 閱讀全文

青年別自我設限 站穩所選成就T-Shape人才

針對目前台灣面臨的青年就業問題,林瓊瀛接受工商財經網專訪時表示,各個產業都有相對應的責任,年青人是否能在企業裡有學習空間,企業是否有人才發展的資源,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他以人資顧問的角度出發,從企業留才的主張及求職者心態與教育等面向觀察,提出以下看法,以下是問答全文:

Q:從企業端跟求職者端來看,企業對求職者最需要的條件為何?反之,求職者最希望企業提供什麼樣的條件?

A:年代在變,有些事情是不變的,以前常說如果專業能力不夠,做久了也被逼著要學會,但心態是很難改的,以人資角度來看,重點會落在潛在員工是不是有熱情、有動機、有意願?這個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問求職者為什麼選我們公司,求職者會回公司名聲好,但這是瞎扯,因為問為什麼願意來這樣的公司工作,其實就可以讓人認知到心態上是不是夠正面、積極。

第二,是自我學習、成長的動力。不是一離開學校就不用學習了,反倒是另一種形式、更多樣的學習的開始,所以讓人看到你展現出願意成長、願意吸收、願意努力的動機很重要。

近年來大家都在談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似乎有點太沉重,應該是說,真的比較有系統、有邏輯去看問題,然後去想可能的解方,問題是現在問題都很複雜,並非一人可以想出來的,所以邏輯思維、團隊合作即Working with people,都是很重要的能力。心態對了,這些能力就會慢慢被培養起來,如果說什麼比較重要,我覺得心態是重要的。

資誠人資管理顧問公司約4、5年前引進AI面試,讓學生對著手機回答並且錄影,上傳錄影檔後,後端就會分析,根據求職學生說話的速度、瞳孔變化及臉色潮紅的程度、說話的步調進行就可以先進行一番解析,這意味著,是不是可以找到正面積極的人。

但不管在舊世代、新世代,其實都一樣。現在的年青人最看重什麼?錢很重要,但除了薪酬福利以外,他們更重視自身成長的機會,然後是否有升遷的可能。也許有人會說,年輕人怎麼那麼愛做官、那麼愛往上升?事實上現在產業變化很大、經濟態勢變化大、步調又快,要他們撐那麼久才升得上去,也是強人所難。所以新世代會更看重升遷的機會以及成長發展的機會,這都是企業端要努力的。 閱讀全文

迎戰未來

加強四大關鍵技能 不怕AI搶飯碗

隨著聊天機器人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應用程式進入工作場所、激發想像力並在全球吸引了數億用戶,人們對AI感到興奮,同時也帶來擔憂。值得注意的是,由全球專業諮詢機構PwC執行的全球勞動力希望與恐懼調查(PwC's Global Workforce Hopes and Fears Survey 2023)中,多數受訪者似乎看好AI。結果顯示,有超過一半的員工選擇了至少一項關於AI對其職業影響的正面敘述,包含AI提高生產力、帶來學習新技能的機會或創造就業機會。

多數工作者認為AI將帶來正面影響

AI將對工作帶來的影響

這是資誠跨46國及地區的53,912位工作者展開的調查,整體而言,員工的技能似乎會影響他們對AI的觀點。例如,接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更有可能看到AI對他們的職業生涯產生的正面及負面影響。然而,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不太可能預見AI的影響,且更有可能在這調查中占比達22%,他們認為AI根本不會影響他們工作。

針對未來五年內預期人工智慧(AI)將對工作帶來什麼影響的問題,整體而言,受訪者中有52%的人選擇了至少一項正面評價敘述,有35%的受訪者選擇了至少一項負面評價敘述。其中,有31%的受訪者認為,AI能幫助提高工作生產力,27%的受訪者覺得會創造出學習新技能的機會,有21%的人認為能為他創造出新的工作機會。

比較負面的反應是,有18%的受訪者認為AI將促使學習新技能,但並不確定自己是否具備該能力,另有14%受訪者表示,AI會改變工作本質,且是負面影響,至於13%的人說,「AI會取代我的角色。」

報告指出,這項調查結果進一步證明,需要優先考慮整體人力的技能發展,尤其是那些工作不需要專業技能的工人。人類技能無法被演算法取代,且能使人們可以適應新技術。

建議CEO自問 是否可與員工一起改變

值得關注的是,這項調查也提醒企業主該自問的問題。例如,公司有「未來工作」的氛圍嗎?建議答案是,公司公司的最高管理層(C-suite,如CEO、CFO等高層)應該為組織在AI及其他顛覆性技術方面定調,有力地對員工傳達「未來工作」對公司及員工的意義。在計畫與決策方面保持透明及目的導向,也可以幫助那些對AI或對AI在工作的影響持謹慎態度的員工更放心地嘗試,甚至在適當的情況下將AI應用到他們的工作中。與此同時,也必須更努力幫員工加強AI無法複製的技能,如適應性、靈活度、協作與領導力。

針對公司是否賦予員工影響AI計畫的能力?建議答案則是,公司員工很可能已在工作以外領域嘗試AI,可以讓員工參加腦力激盪會議來引導他們,看看AI如何改善他們的角色或部門的情況。

因員工是最接近日常工作的人,他們將對有效應用AI有寶貴的見解,且透過尋求員工意見的過程,並讓他們參與決策,如此可與員工「一起」做出改變,而不是「為他們」做出改變,從而使員工更有可能接受這些改變並在同事間推廣。與此同時,為員工創造機會,在工作中負責任地實驗及探索AI,並在數據取得和隱私、版權保護與其他敏感領域設置正確的防護牆。

報告指出,好的領導者會在多個時間軸上運作,管理短期變化,同時展望未來。在了解員工如何融入公司的重整計畫時,這一項挑戰最為嚴峻。如果不清楚員工今天的處境以及明日的展望,便無法為未來進行轉型,而致力於幫助員工定調現在與未來,是做好重塑準備的第一步。 閱讀全文

專題製作採訪:

  • 數位創新部/陳衣怜、方明、陳彥綺、樊德平、馬婉娟、呂佳恩
  • 編輯部/于國欽、陳碧芬、呂雪彗
  • 企劃執行/盧秋月、吳心怡
  • 視覺設計/彭俊達、華鈞嫺
  • 專題監製/賀靜萍、徐菁穗
  • 總編輯/陳國瑋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