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衝突
哈薩克政府在1月2日鬆綁液化石油氣(LPG)的價格上限,廣為該國民眾使用的「窮人汽車燃料」,價格一夕之間翻倍,成了點燃民怨的星星之火。民眾上街頭向政府示威,當局在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後切斷全境網路及通訊,並向俄羅斯為首的集體安全組織(CSTO)要求派兵入境平亂,持續一周的動盪,讓164人無辜喪命,近8千人被捕。
一場單純抗議燃料上漲的和平示威,如何演變成血腥暴動?這必須從哈薩克的經濟結構及從蘇聯獨立後的這將近30年時光說起…詳全文

關鍵一周
哈薩克民眾因燃料價格飆漲發起和平抗議,最終演變成暴力事件,動亂持續一周,約有164人在這場騷亂中喪命,7,939人遭拘留,這是哈薩克在後蘇聯時期以來最嚴重的暴力事件。






圖/美聯社
能源地位
哈薩克坐擁豐富石油、天然氣與礦產,電力成本相對低廉,讓哈薩克成為世界第二大比特幣挖礦重鎮。騷動一周,不僅造成國際能源市場恐慌,當周國際原油價格上漲約5%,創下2021年11月11日以來的最高價位。
國際鈾價也一度大漲近8%,是2021年11月30日以來新高。根據數位貨幣公司Foundry估算,由於當局切斷網路服務,全球15%的比特幣礦工因此失去連線,比特幣價格11日跌破4萬美元。
貿易概況
哈薩克外資主要投資當地礦業開採行業,油氣資源出口占哈薩克外匯收入50%,約為哈薩克國內生產總值的21%。俄羅斯長期把中亞地區視作自家戰略後院,此次哈薩克總統托卡葉夫引入俄軍平亂,此後預料會進一步向俄靠攏。
但中國與哈薩克能源貿易關係密切,是該國最大外資國,美國同樣對哈薩克油氣產業投下巨資。哈薩克成為美中俄最新角力場,未來能否在國際強權間走自己的道路,成為外界觀察重點。
評論分析
在哈薩克一周動亂後,總統托卡葉夫1月10日宣稱度過這場「流產政變」,譴責來自阿富汗以及中東地伊斯蘭極端分子參與暴力政變活動。中、美、俄期間各有盤算,成為後續觀察重點。
哈薩克被稱為俄羅斯的「戰略後院」,兩國邊境長達七千公里,當托卡葉夫要求俄國為首的集安組織平亂,凸顯俄國在中亞的「宗主國」地位。既是收到求助,俄羅斯在10日與美國就烏克蘭危機進行會談時,正好向西方國家強調是周邊區域秩序穩定的守護者,要求美國和北約承認俄羅斯在維護周邊區域安全上的特殊地位…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