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動態快遞
大陸兩會是什麼?
大陸全國「兩會」是年度重要政治盛事,指的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簡稱人大)、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政協)。2024年3月4日起召開的是「全國政協14屆二次會議」,5日起則是「14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依照往例,會議時間約為10天左右。
人大的主要職權,包括修憲;制訂和修改國家法律;選舉、決定和罷免國家機構人員;決定國家重要事項等。人大代表每屆任期五年,每年在3月舉行的會議,也是一年內最重要的議程。
至於政協的組成人員,則是來自各黨派、各地方的社會賢達與社會菁英,其職權為政治協商、參政議政等。
2024兩會觀察重點
大陸全國「兩會」也是外界一窺大陸未來一年國家政策的重要指標。這一屆,除檢視新領導班子上任滿周年的成績單以及確定今年經濟增長目標,最受關注的是大陸在面臨通縮壓力、房市低迷、勞動力下滑等一連串挑戰下,將提出哪些政策藥方,帶領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抗變局、脫離困境。
根據官方公布的議程,全國政協14屆二次會議訂4日登場,隨後14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於5日召開,最為市場關注的是5日人大開幕式上,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將發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回顧過去一年的施政成績,並訂出今年的國策方針及各項政策指標,相關數據中,又以GDP增長、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新增就業人口、失業率、赤字率等最受重視。

政治新變局
美中台的新三角習題
經歷三年疫情、全球需求疲弱,加上以及美國持續的祭出制裁,導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大增。在此背景下,中國似乎也轉變對外政策的態度,尤其是對美關係。去年下半年,多位美國高官陸續訪問大陸,成功促成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赴舊金山,與美國總統拜登上任總統後的第二次面對面會晤,緩和中美間的緊張氛圍。
在台海議題上,近期兩國高官在台灣問題上的互動,以中國外長王毅最具代表性。這位曾擔任過國台辦主任的外長,今年以來先後與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美國務卿布林肯會面,其中蘇利文向王毅表示,反對兩岸任一方片面改變現狀,布林肯則強調維持台海和平的重要性。
王毅則多次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這才是台灣問題的真正狀況」,美方如真想台海穩定,就應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布,將不支持「台獨」的表態落到實處。綜合雙方的說法,顯然在此問題上,仍存在不小分歧。
至於兩岸間的互動,自賴清德1月13日當選總統後,大陸不斷出招給予壓力測試。例如1月底春節前夕,無預警取消過去兩岸透過航空「小兩會」達成共識的M503航線偏置措施,被陸委會直接解讀為有意改變「台海現狀」。
稍後,春節年發生大陸「三無」船隻闖進金門海域,遭我海巡署追緝翻船導致兩死意外,大陸海警海監船隨後進入金門、馬祖禁限制水域,甚至登上金門旅遊船「突襲檢查」,打破過往兩岸尊重對方海域的默契。賴清德當選僅1個多月,台海緊張局勢已引發全球關注。
3月初「兩會」召開時,對美關係與兩岸方針會有那些新變化,新執政團隊將如何提出對策予以因應,不僅是地緣政治的熱點話題,更是攸關台灣發展的關鍵所在。 閱讀全文
近期美中台大事紀
中美關係 曖昧不明
2023年11月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赴舊金山與美國總統拜登會晤。
2024年1月12日
中國外長王毅與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在泰國曼谷舉行會談。
‧ 白宮官員指出,蘇利文提到台海問題,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同時強調會繼續關注中國不公平貿易政策,不會改變「小院高牆」作法。
2024年2月16日
布林肯與王毅在慕尼黑會面。
‧ 美國務院表示,布林肯強調維持台海和平的重要性。
‧ 中國外交部則引述王毅表示,應把不支持「台獨」的表態落到實處,解除對中企的非法單邊制裁等。
‧ 雙方同意維持各領域對話溝通。
兩岸角力 暗潮洶湧
2024年1月13日
民進黨籍、現任副總統賴清德當選總統,表示「維持台海的和平穩定,是擔任總統的重要使命。將依照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不卑不亢,維持現狀,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用交流取代圍堵,對話取代對抗,自信的和大陸展開交流合作,增進兩岸人民的福祉,達到和平共榮的目標。然而面對大陸的文攻武嚇,也有守護台灣的決心」。
2024年1月30日
大陸民航局公布,2月1日起,M503航路由北向南不再偏西飛航,並將啟用W122、W123銜接航路由西向東飛行。
2024年2月8日
交通部觀光署宣布,由於大陸迄今未就陸客旅行團來台進行安排,日前又片面宣布改變M503航路運行方式,即日起停止招攬前往中國大陸旅行團。
2024年2月14日
大陸一艘「三無快艇」(無船名、無船舶證書、無船籍港登記)14日因越界闖入金門海域,遭我方海巡署追緝翻覆釀兩死,引發一系列紛爭。
資料來源:本報資料庫 整理:賴瑩綺
破冰新契機
政冷經熱 兩岸合作民間先行
中美對峙下,兩岸政治互動跌入冰點,短期難改善,但各領域互動仍持續進行,一項發展中的新趨勢是:官方或白手套單位難以發揮功能,各式各樣民間自發性對口組織於是站上了第一線。此一民間先行的方式,雖是兩岸關係倒退的象徵,各界仍對其緩和關係並創造破冰新契機有所期待 … 詳全文
川普恐重返
美大選在即 中美關係充滿變數
2024年是美國大選年,現任總統拜登力拚連任,前總統川普捲土重來。美國大選進入白熱化階段,候選人將端出對中政策新菜,中美關係也因此充滿變數。科技戰毫無疑問是G2較勁的最重要領域,美國逐步加大對中國出口先進晶片的圍堵,28奈米預料成為美方劃定晶片技術領域的紅線 … 詳全文

中美雙邊角力 延燒成全球議題
中美經貿競合關係是大陸「兩會」重要討論議題之一。儘管舊金山「習拜會」使中美緊張關係降溫,在歐盟「降風險」主張下,「脫鉤」風險也逐漸消停。然而中美貿易戰到科技戰延燒多年,全球化的反思意識,促成區域局勢和國際組織逐漸形成新秩序,G2競合已從雙邊延伸至全球議題 … 詳全文

觀點台灣夾縫求生 應與對岸復談
今年大陸對台工作會議在兩會前召開,大陸對台「二把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賴清德當選後重申既有的對台政策基調,大陸全國兩會會議預計闡述的政策不會偏離太多。與此同時,賴清德也宣示將延續前朝路線,意味兩岸或難脫離當前僵持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在11月中美領導人會晤後,關係明顯緩和,後續進展是否會影響美國對台政策,成為美中台三邊關係的變數之一,台灣必須審慎因應、亦步亦趨,才有機會繼續在中美兩強「夾縫中生存」 … 詳全文
經濟新風向
大陸經濟保五戰開打
先前大陸官方公布2023年的GDP增速為5.2%,反映宏觀經濟正穩步復甦。多家機構認為,2024年官方訂出的GDP增長目標會和去年一樣,「維持在5%左右」,之所以未能向上提升,主要是房市下滑問題短期無法結束、民營企業經營壓力沉重,加上消費疲弱拖累經濟增長,及外需復甦具有不確定性等,因此增長目標較顯保守。
另有專家指出,剛公布的31個省份的數據中,共有17個未能達成2023年GDP增長目標,部分債務沉重或飽受房地產下滑壓力的省市,不得不下調今年增長目標,從而也拖累全年宏觀經濟的表現。
各機構預測今年大陸經濟增長概況(%)
資料來源:路透、中時全球電子資料庫 整理:黃欣
其他經濟數據方面,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認為,官方持續推出穩經濟、穩房市的政策收效,未來幾個月大陸有望逐漸回穩。接下來財政政策仍有加碼空間,但力度相對去年將較為溫和。她預計,今年大陸會將財政赤字率設定在3.5%~3.8%,仍高於去年目標的3%。也會提高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新增限額,並繼續發行新一批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資債券。
2024年經濟數據目標預測
經濟目標 | 2024年(估) | 2023年 |
---|---|---|
GDP年增率 | 4.5%∼5%左右 | 5%左右 |
失業率 | 5.5%左右 | 5.5%左右 |
消費者物價指數 | 3%左右 | 3%左右 |
赤字率 | 3.5%∼3.8% | 3% |
地方政府專項債券 | 4兆元人民幣 | 3.8兆元人民幣 |
資料來源:路透、BBC中文網 整理:黃欣 |
值得注意的是,外界關注的經濟對策部分,目前最期待官方針對近年崛起的外貿「新三樣」: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繼續端出政策牛肉,維繫讓去年以來的增長動能。大陸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新三樣」合計出口首次突破人民幣兆元,較2022年增長29.9%,高於整體出口增速29.3個百分點,成為推動外貿的主力,今年有望看到更多的扶持政策。 閱讀全文
搶救弱復甦
貨幣政策穩中偏鬆 降準降息有空間
面對全球經濟復甦不穩、地緣政經衝突加劇,大陸2023年經濟增長5.2%,完成年度增長目標殊為不易。專家指出,整體環境處於「弱復甦」為今年經濟的一大考驗,財政政策需繼續加碼,貨幣政策「宜鬆不宜緊」 … 詳全文
國家隊做多
穩房市、引外資 錦囊妙計刺激經濟
近年來大陸房市陷入低迷,隨著恒大集團等知名地產商爆雷,產業風險逐漸積壓。儘管大陸從中央到地方推出不少穩房市措施,但2024年警報仍未解除。多地稍早召開兩會,從其對房地產工作的部署,反映出房地產仍是經濟政策焦點 … 詳全文

新質生產力 經濟復甦新引擎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1月底的政治局集體學習中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進一步說,「新質生產力」就是要放棄房地產產業鏈作為經濟引擎的地位,試圖以科技創新作為新經濟成長動能。
2023年8月底,華為無預警發表5G旗艦手機Mate 60 Pro,全球半導體業為之震撼。在美國聯手日荷盟友實施的晶片圍堵下,這款橫空出世的新手機,被視為中國技術的復興象徵。近期北京、重慶、廣東多地政府工作報告陸續出爐,「新質生產力」成為熱門詞彙,重點在於破解人工智慧、積體電路等領域「卡脖子」問題 … 詳全文

觀點大陸經濟轉型期 台商有利可圖
多年來,從台商投資大陸的脈絡來看,除了世界經濟潮流,也與大陸內部經濟形勢變化有莫大關係。台商除了不斷調整經營策略,並逐步深耕市場、融入當地供應鏈體系。如今全球政經形勢丕變,大陸經濟也在高速奔馳30年後面臨轉型壓力,財經政策在「兩會」進一步明朗之後,接下來台商如何拿捏大陸經濟轉變期的機遇與定位,將是今後競爭的關鍵 … 詳全文